东海之滨、黄浦江畔,每当夜幕降临,流光溢彩的陆家嘴金融城与恢弘厚重的百年外滩建筑群交相辉映,共同讲述着浦东的发展变迁和中国的开放进程。
35年前,党中央全面研判国际国内大势,统筹把握改革发展大局,作出了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掀开了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的崭新篇章。
从芦荡蛙声、阡陌纵横到功能集聚、要素齐全的现代化新城,经过35年努力,浦东地区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60.24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1.78万亿元。35年间,一系列重大改革创新举措从浦东走向全国,一家家明星跨国企业立足浦东分享我国发展红利,一群群青年人才扎根浦东创新创业实现理想梦想……浦东开发开放35年取得的显著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提供了最鲜活的现实明证,为改革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最生动的实践写照。
“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改革系统集成全面推进
万物勃发的季节,上海浦东科医人激光科技有限公司工厂内,工程师们正加紧对一批来自海外的激光器设备进行检测维修,后续这批设备将远渡重洋运回给海外客户。
“浦东新区法规的实施为公司业务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进一步拓展了企业开展保税维修的业务场景。”科医人上海工厂总经理韩强说。
韩强所说的浦东新区法规,是指今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上海市促进浦东新区保税维修业务发展若干规定》,这是全国首部专门规范保税维修的地方性法规。
对企业来说,这部浦东新区法规最大的创新是对国家规定的保税维修业务开展区域和种类作了变通拓展。比如,规定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企业除了可以开展综合保税区维修产品目录内业务,还可以试点开展目录外“两头在外”保税维修业务,这为推动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拓展外贸发展空间提供了新的赛道和机遇。
从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算起,35年来,浦东坚定不移深化改革,从改革尖兵成长为改革精兵。
在浦东,诞生了我国境内第一个金融贸易区、第一个保税区、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第一家外商独资贸易公司等一系列“第一”。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2021年,为建立完善与支持浦东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相适应的法治保障体系,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授权决定,授权上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浦东改革创新实践需要,遵循宪法规定以及法律和行政法规基本原则,制定浦东新区法规,在浦东新区实施。根据授权决定,浦东新区法规可以对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作变通规定。
202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修正,又对浦东新区法规予以明确规定,将相关授权决定的内容上升到了基本法律层面,为浦东乃至上海持续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赋予了强劲动能和有力保障。
目前,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紧扣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创新实践需要,已制定出台23部浦东新区法规,涵盖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产业升级、促进自主创新、发展绿色生态、强化城市治理等重点领域。
浦东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从全国第一个新区、第一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到第一个自贸区,浦东开发开放不是一个普通的地区发展战略,而是在每一个关键历史节点上,代表国家实施的重大改革开放措施。
——改革系统集成全面推进。5年来,引领区、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自贸试验区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等各项重大国家战略完成率超91%。一批重要改革任务取得新进展,一批首创性、引领性制度创新成果顺利落地。
——要素市场化配置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在浦东,上海数据交易所发行国内首个可交易数字资产,建设国内首批数据交易链,2024年数据交易额突破50亿元。气候投融资试点完成首个项目融资,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就近交易改革实现首单突破。
——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近年来,浦东实行经营主体登记确认制、企业名称告知承诺制、经营范围登记以及“一址多照”“一照多址”等改革,通过确认制方式共受理企业设立、变更登记13.9万户次。新增饮品店、游泳馆、剧本娱乐场所等9个行业纳入“一业一证”,改革范围拓展至58个行业,颁发全国首张融合业态行业综合许可证。
“敞开大门欢迎各国分享发展机遇”——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稳步扩大
开放,是浦东发展的关键密码,也是浦东发展的永恒主题。
当前,经济全球化遇到一些回头浪,但世界决不会退回到相互封闭、彼此分割的状态,开放合作仍然是历史潮流,互利共赢依然是人心所向。
4月14日,全球化工巨头巴斯夫聚氨酯减振元件业务宣布在上海浦东投资约5亿元人民币建设第二套装置,进一步扩大工厂规模。新设施将配备现代化模具生产线,计划于2027年建成投产,总产能预计提升近70%。
“作为汽车行业领先的化学品供应商,巴斯夫将继续借助我们的本地生产网络、强大创新能力,撬动在中国汽车领域业务的加速增长。”巴斯夫大中华区董事长兼总裁楼剑锋说。
近年来,更多外资企业已在浦东加码投资,并把总部、研发中心等高能级产业环节向中国市场倾斜。
2023年,路易达孚在浦东建立了路易达孚全球研发中心。更早两年,路易达孚把企业北亚区投资型总部设在了浦东。
全球研发中心的建成,让路易达孚具备了利用尖端技术,加速食品、饲料和植基配料产品的开发和创新,提供更多元化、高附加值的产品和解决方案的能力。路易达孚集团北亚区首席执行官兼北亚区谷物油籽平台总经理陈嘉渊介绍,目前研发中心拥有大约20位科学家,未来计划扩大到100人左右的规模。
背靠中国大市场的巨大优势、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支撑、科技创新要素集聚……给了更多外资企业扎根浦东、聚焦上海、放眼中国的信心和底气。
以浦东为支点,更多外资企业分享到了中国的发展红利。佛瑞亚海拉中国区电子事业部执行副总裁兼集团电子事业部董事会成员白彬毅介绍,上海海拉电子是1995年落户浦东的,到现在企业已经拥有近1700名员工,其中包括500多名研发人员。
“特别是近10年,我们的销售额和营业额翻了一番,生产、智能追溯、仓储自动化率大幅提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白彬毅说。
以国家重大战略为牵引,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浦东,一批引领性开放标志性成果落地。
服务贸易加快扩大开放。在浦东,我国境内首家外资独资券商摩根大通等一批首创性外资项目落户,首家外国仲裁机构韩国大韩商事仲裁院上海中心获准登记,首批增值电信扩大开放试点在浦东全域实施。
货物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二期)实现封关运作。落地全国首单再制造产品进口试点、首个化妆品现场个性化定制服务,完成首批张贴“便利化标签”进口葡萄酒、蒸馏酒的通关试点。
数字贸易、文化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功能平台加快建设。国家(上海)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上海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揭牌运营,国家版权创新发展基地落户浦东,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数据出境管理办法和负面清单(2024版)发布实施。
与此同时,浦东全球资源配置功能不断增强。在浦东,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达479家、全球营运商培育企业达263家。离岸贸易合同印花税免征政策落地并向全国部分自贸试验区复制推广,2024年离岸贸易规模约900亿美元,增长75%。
“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科技创新引擎功能更加凸显
35年来,浦东身上最鲜明的特点是创新。
浦东开发开放35周年之际,4月17日,“张江论剑”科创沙龙启动,这里将打造“政、企、研、投”融合的高端对话平台,深度赋能浦东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力助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迈向新高度。
活动现场,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等12家单位签约成为第一批“张江论剑”科创沙龙战略合作联盟,为浦东科技发展注入新活力。
浦东新区科经委副主任徐敏栩说,浦东举办“‘张江论剑’科创沙龙”系列活动,就是为了进一步助推提升科创浓度、赋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进一步助推张江建设国际一流科学城。
目前,张江科学城建有两个国家实验室和基地、9个大科学设施,20多个国家、市级研发机构、100多个孵化器,夯实了创新创业的基础;集聚企业2.2万家,其中包括高新技术企业近2000家、外资研发中心189家、科创板上市企业44家。
“作为核心承载区,张江科学城就是要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勇挑经济大梁,保持战略敏捷和持续的创新能力,为上海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张江科学城建设管理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肖健说。
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近年来,浦东全力以赴打造国际科创中心核心区。
在浦东,战略科技力量加快集聚。张江实验室、临港实验室加快建设,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浦东)挂牌运行。
在浦东,硬核科技成果持续涌现。国内唯一由中国企业研发并获准上市的四臂腔镜手术机器人获准上市,中国首款和第二款CAR-T细胞药物均在张江研发成功并实现商业化,全球最大江海联运型LNG船、中国首艘全球最大2.4万TEU超大型集装箱船交付,全国首创大飞机“一司两地”一体化监管模式,C919大飞机产能爬坡。
在浦东,开放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打通全国首例CAR-T细胞治疗药品跨境运输使用路径。科创板拟上市企业上海(浦东)知识产权服务站、浦东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服务站等平台启动运作。
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
站在开发开放35周年新起点上的浦东,必将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贡献源源不断的能量,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