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马悦然
今年伊始,作为储能系统集成商代表性企业的海博思创(688411.SH),带着“全村的希望”成功登陆科创板,给冷情许久的新能源资本市场带来了一些希望的曙光。
2011年,张剑辉和此前在美国的同事钱昊、舒鹏,在北京一同创办了海博思创。
这三位创始人均是“学霸出身”,回国创业前均在美国学习和工作,这也使得海博思创在创立之初就得到市场的诸多关注。
成立之初,这家公司主要从事动力电池系统、新能源车租赁等业务,直至五年前,开始全力押注储能业务板块。
在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最新发布的2024年国内及全球储能系统出货排名榜单上,海博思创均排名第四;在该机构同期发布的中国储能系统集成商2024年度国内市场储能系统并网装机规模排行榜中,海博思创则居于第二。
10多天后,海博思创即将迎来上市后的首份财报。在内卷严重的储能行业,该公司仍维持了盈利的业绩。2月末的预告显示,去年海博思创实现净利润6.47亿元,同比增长11.92%。
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三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ESIE 2025)上,海博思创推出了与AI结合的智慧储能解决方案。展会期间,该公司联合创始人、运营总裁舒鹏接受了界面新闻等媒体采访,面对行业发展现状、储能集成商与电芯厂商之间的关系、公司未来定位等诸多话题分享了自身观点。
舒鹏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学历。2009年6月-2010年4月,舒鹏曾任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应用工程师;2011年11月,他以联合创始人身份加入海博思创。
海博思创的另两位创始人中,张剑辉担任海博思创董事长,其为清华大学本硕连读,后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并获得了电机工程博士学位;钱昊为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博士。
舒鹏对界面新闻等媒体透露,张剑辉把控公司全局,钱昊主抓技术和生产,他自身分管供应链和运营。
舒鹏称,三人在公司管理上可以说实行“三权分立”,大家在讨论过程中接受不同的意见,但一旦达成共识,就要齐心协力执行。
以下是采访实录,刊发时有所删节。

界面新闻:今年中关村储能展聚焦AI、人工智能和储能的结合,海博思创如何看待这一议题?
舒鹏:今年展会的主题有很多是关于AI赋能储能应用,实际上,这不仅涉及电站运维方面,AI还能够促进储能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能源高效转换。
随着国内储能行业从新能源强配逐渐转向独立储能,通过市场化交易获取收益,效率、安全和稳定将成为产品胜出的关键因素。
人工智能赋能储能的前提是有大量的底层数据作为基础,并不断校准、优化模型和算法。
海博思创在过往的项目应用中,累积了超过百TB的数据,并构建了相关算法模型。在电站运维过程中,如果电池或系统中的零件出现失效,可以实现提前预警和告警。
当下AI和储能结合的概念火热。其实海博思创提出“AI+储能”的观点已有三年,在我们最初提出这个概念时,很少有人知道这是什么,现在这条赛道已非常拥挤。
AI和储能的关系是一种“双向奔赴”,除了上面所提到的AI对于储能的技术加持,反过来,储能也将成为AI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
随着AI的发展,对于算力的需求猛增,数据中心对于电力的需求也不断提升,这就为储能的应用创造了新的场景。
界面新闻:今年新能源电价全面入市的136号文一经出台就引发热议,海博思创如何看待这份文件对储能行业的影响?
舒鹏:海博思创已经开始重点关注独立储能和AI赋能交易,思考怎样让储能电站为光伏电站、风场赚钱,同时让网侧储能能够独立通过交易赚钱。
因此,今年发布136号文的时候,海博思创是很开心的,我们希望的市场化交易提前到来了。
这意味着,海博思创对产品和安全效率的严格要求(所带来的价值),会更被客户认可。目前储能项目的投资方除传统发电集团外,还有社会上的独立资本、地方国投和民营企业等,大家最终都会回归到算账的逻辑上来。
行业看到了储能作为电力交易工具产生的价值,并在千行百业都已经到了算过账的临界点,136号文出得就非常及时。我自己今年会把大量的关注点放在储能细分领域的应用上,将来的竞争一定是场景化的竞争。
在这种情况下,海博思创未来也会向这方面去倾斜,关注独立储能,关注通过交易去挣钱。
同时,海博思创也将聚焦储能应用场景的开拓,提出“储能+X”的概念,即实现储能在千行百业的应用。例如储能在数据中心的应用、储能与光伏的融合、源网荷储一体化开拓等。
136号文的出台对于海博思创是一个发展的机会。
界面新闻: 能否进一步解释海博思创体提出的“储能+X”应用?
舒鹏:例如,公司在“储能+充电”方面,布局了充储一体机产品及解决方案,起到了增容增收的作用;同时,在“储能+煤矿/油田/水泥/钢铁/数据中心/通信基站等”领域均有场景化的布局应用。
储能在细分领域的差异化应用,本质上是打破了传统行业和储能行业之间的信息差。
真正的赚钱来自于认知,了解到不同的行业的诉求差异,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谁首先看明白并付诸于行动,谁就建立了竞争壁垒。未来储能在细分领域的应用,一定是头部企业的第二个增长极。
界面新闻:近两周,关税问题是所有出海中企密切关注的话题,这是否对海博思创的海外市场拓展产生影响?
舒鹏:海博思创出海相对较晚,目前在美国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关税问题对公司业务影响较小。
但政策的不确定性,将会导致美国市场的开拓速度下降,这是不可避免的。
公司同时布局的几个重点国际业务板块,包括欧洲、中东和亚太。欧洲区域中心设在法兰克福,公司在当地建设了本地化团队,包括销售、技术、运维人员等。公司去年在该区域已经实现了数百兆瓦时的批量化交付,今年更是到了收获和爆发的季节。
海博思创的出海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早年开始大规模进行海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做好团队能力上的充分准备。第二阶段,当项目开始落地后,逐步建立本土化团队。目前公司在欧洲、美国已经进入第二阶段,而在东南亚、中东等区域则处在上述两个阶段之间。
对于海博思创来说,出海没有太多壁垒,公司几个创始人都曾在美国留学和工作。并且,与其他一些企业不同的是,海博思创的几个创始人一直活跃在业务一线,使得公司在决策和执行效率方面具备明显优势,这在海外业务拓展上将体现得更加明显。
界面新闻:电芯是储能系统的核心组件。作为一家储能集成商,海博思创如何看待与电芯企业的关系?
舒鹏:电芯企业和储能集成商的角度不同。电芯企业会希望拿同一款产品满足所有的市场,储能集成商则希望电芯适配不同的应用场景。在不同的细分领域,储能对于电芯的需求也有所区别。二者的关系终究要回归到电芯企业和集成商企业中谁能够拿到电芯的定义权。
过往以来,海博思创的储能系统累计交付量已超过25 GWh,电芯合作伙伴主要选择宁德时代(300750.SZ)、亿纬锂能(300014.SZ)等头部企业,目前,海博思创引入了四家电芯供应商,基于它们的产品形成了大量分析。
公司对电芯供应商设置了很高的准入门槛,目前合作的这些企业都能大规模生产,未来海博思创的供应链结构会更健康。
界面新闻:未来海博思创在研发投入方面是如何布局的?
舒鹏:海博思创在储能产业链上均有所布局,已实现电池管理系统(BMS)、能量管理系统(EMS)、储能变流器(PCS)等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生产。
同时,海博思创与合作伙伴卫蓝新能源成立合资公司,开展半固态/固态电池的研发,并已实现批量商业化应用。未来海博思创将重点聚焦于AI技术与储能的深度结合,以及针对细分应用场景的产品的开发,形成智慧化储能技术体系和整体解决方案。
界面新闻:行业内卷仍在持续,海博思创如何平衡出货量与利润率的关系?
舒鹏:海博思创去年的年报预告数据很不错。对于企业发展来说,规模很重要,如果没有规模,就没有一线的供应能力。但在规模之外,更要看重公司的健康发展。
过去一年,储能行业洗牌非常严重。海博思创作为上市民营企业,在达到一定规模后,会更加关注企业发展的质量,在规模和健康发展中寻找平衡点。未来我们会更加聚焦纯市场行为的订单,减少低价竞争。
界面新闻:如何判断今年储能行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从这届储能展上看,您感觉行业热度有下降吗?
舒鹏:今年行业会两极分化,一些企业面临经营压力,或许会陷入“谁便宜用谁”的逻辑,从而导致低价竞争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另外一部分企业,尤其是行业头部公司,将更加注重价值创造,从卷价格过渡到卷价值。未来,头部企业的市占率会越来越大。
整体上,我认为储能市场的热度应该要降一降,回归到理性和良性的发展上来。但我认为今年储能的需求还会增加,一旦容量电价政策落地,储能将迎来新一轮爆发式增长。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