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于 2025 年 4 月 17 日宣布,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领域启动 "301 调查 " 的最终措施。尽管此前在听证会上,绝大多数各国行业代表和美国国内也有强烈反对声音,特朗普政府为何孤注一掷仍坚持推进此类限制措施?
第一,基于美国优先的制造业复兴诉求。特朗普一直向他的拥护者灌输一个简单粗暴的等式,那就是 " 制造业回流 " 等于 " 国内就业和经济增长 " 等于 "MAGA 让美国再次伟大 "。特朗普对美国工业空心化的观察并没有错,美国本土制造业不断衰退,其中造船业更是严重萎缩。过去 70 年,美国造船产量下降 85%,能够建造大型船舶的造船厂数量减少了超过 80%,美国本土已经基本不具备核心供应链。
与此同时,中国则成为了全球最大造船国。公开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造船完工量占世界市场份额 55.7%,手持订单量占全球 63.1%,新接订单量更是达到 74.1%,中国造船工业的发展势头不断上升。中美之间造船业的东升西落是一个客观事实,但需要强调的是,两者之间并不具备因果关系。正如船舶工业行业协会 19 日严正声明,美国造船业的衰落是其保护主义恶果,与中国无关。长期缺乏技术、人才和资源投入导致美国造船工业断层,供应链严重依赖国外,进而导致生产成本高且效率低,这才是美国造船工业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并最终陷入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
因此通过定向征收港口费用,特朗普政府试图提高中国船舶的运营成本,拉平中美商船之间的差距,迫使各大航运公司转向美国建造的船舶,从而刺激美国造船业的复兴,打破恶性循环。特朗普的如意算盘打得很响,那就是通过经济手段创造一个 " 政策窗口期 ",或者叫做非关税壁垒,帮助美国造船业重新占据市场,进而恢复技术能力和就业岗位。
第二,基于地缘战略和能源安全的焦虑。得益于蓬勃发展的造船工业,2023 年中国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船队,超过 12 万艘,成为世界第一大船东国,在全球能源和物资运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奉行冷战对抗思维的美国政府眼中,中国海事领域的主导地位则成为了一种不可接受的威胁。以液化天然气 LNG 运输为例,事实上,美国针对的不只是中国,而是限制一切非美国建造的 LNG 运输船。特朗普的逻辑非常简单,那就是作为全球能源出口的重要国家,尤其是 LNG 的主要出口国,美国不接受能源运输环节被控制在其他国家手中;而通过对非美国建造的 LNG 船舶征收额外费用,特朗普着眼从中韩两国,也就是目前 LNG 运输船的主要生产国手中为美国造船业抢过订单,通过限制其他国家在这一领域的影响力,确保对于美国而言能源运输的所谓安全性和可控性。
第三,基于国内选举的政治因素。美国社会尤其是在传统制造业劳工阶层,特朗普的 " 美国优先 " 政策受到了广泛的支持。这些选民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目睹了美国制造业的衰退和新兴工业国的崛起,导致他们对国际贸易和外部竞争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情绪。特朗普在实施这些限制措施时,明显利用民粹主义情绪,让特朗普能够以 " 保卫美国工人利益 " 为旗号,进一步巩固自己的选民基础。
这不仅是特朗普擅长利用民粹主义情绪,在中期选举的压力下,特朗普也不得不不断诉诸于民粹主义情绪来应对自身不断走低的支持率。特朗普二次入主白宫以来,支持率已经下降了 14 个百分点。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民调结果显示,共和党选民对美国社会经济走向感到 " 极端悲观 "。特朗普希望通过塑造外部敌人来转移公众注意力,通过不断加码保护主义政策来向选民,尤其是向美国制造业工人传递出 " 美国优先 " 政策的信号。尽管这一政策遭遇了广泛的国际和国内反对,但对于特朗普来说,短期内的选民支持可能成为他继续推进这一政策的动力之一
事实上,特朗普此举就是在饮鸩止渴。航运公司和港口运营商警告称,额外的港口费用将扰乱供应链,直接增加运营成本,并最终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并导致美国出口的竞争力下降。讽刺的是,这一系列反对声音迫使特朗普政府对初步措施进行了调整。最新限制措施将执行时间推迟了 180 天,这意味着执行时间、额度等方面可能仍存在调整空间。
特朗普政府坚持对于海事、物流、造船领域采取限制措施,背后有着深刻的经济、政治与安全考量。从经济上看,特朗普试图通过这一政策重振美国造船业,减少对外国船舶的依赖;从安全上看,限制非美国船舶在能源运输领域的影响力被认为是确保能源安全和美国战略优势的关键;从政治上看,这一政策也迎合了国内民众特别是制造业工人的需求,为即将到来的中期选举铺路。然而国内外的强烈反对和美国社会制造业衰落的客观事实注定了这一政策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最终,如何平衡经济效益、地缘政治安全和国内政治的压力,将是特朗普面临的巨大挑战。
作者丨张思南
排版丨陈吉欢
编辑丨郭永佶
审校丨刘立平
监制丨王磊
有话要说...